中华小沙丁鱼

Sardinella nymphaea   Richardson
   

  156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
背鳍17—19;臀鳍17—21;胸鳍14—16;腹鳍8。纵列鳞42—46;横列鳞12。鳃耙34—36+60—63。脊椎骨44。
体长为体高的3.21—3.33倍,为头长的3.91—4.16倍。头长为吻长的3.17—3.81倍,为眼径的3.30—3.73倍,为眼间隔4.61—4.91倍。
体长为椭圆形,很侧扁,背缘稍宽,腹缘有锯齿状棱鳞。头略短,侧扁。吻长与眼径长约相等。眼侧上位,脂眼睑发达,完全覆盖着眼。眼间隔宽,平坦。鼻孔小,位吻端和眼前缘之间。口前位。口裂短。下颌微凸出。上颌骨未端后伸至眼径中央的前下方。两颌,腭骨、翼骨和舌上均有细齿。鳃孔宽大,假鳃发达。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。鳃盖条6。鳃耙细长而密。肛门紧位臀鳍前。
体被薄圆鳞,不易脱落。鳞片上有4—6条横沟线,其中有1—2条线中间不连续;鳞片后部小孔较多。腹缘棱鳞17—18+12—13,棱鳞不锐利。背鳍和臀鳍的基部有鳞鞘。尾鳍基部被细小鳞。
背鳍始于体中央的后上方。臀鳍基与背鳍基等长,起点距尾鳍基较距腹鳍起点为近,最后2鳍条略扩大。胸鳍位体侧下方,其长略短于背鳍高。腹鳍位于背鳍始点的稍后下方。尾鳍深叉形。
头形和体背部青绿色。体侧与腹部银白色。背、尾鳍淡黄色,其它各鳍白色。鳃盖后上角常有1黑斑。
体较小,通常为80—120mm,大者可达150mm。

大小

背鳍17—19;臀鳍17—21;胸鳍14—16;腹鳍8。纵列鳞42—46;横列鳞12。鳃耙34—36+60—63。脊椎骨44。
体长为体高的3.21—3.33倍,为头长的3.91—4.16倍。头长为吻长的3.17—3.81倍,为眼径的3.30—3.73倍,为眼间隔4.61—4.91倍。

生物学

习性 栖息于近海,为浅海捕捞的重要经济鱼类。在福建沿海全年均可捕捞,但以春季产量较多,主要网具有定置网。


生境信息

习性 栖息于近海,为浅海捕捞的重要经济鱼类。在福建沿海全年均可捕捞,但以春季产量较多,主要网具有定置网。

国内分布
经济意义

经济意义 肉可入药,解海蛇咬伤毒。林笔水等(1982)于1977—1978年进行了此种鱼室内培养试验,通过掌握生态习性,控制水温、耗氧量及饵料品质数量,使幼鱼在室外大池贮养达5个月。成鱼在室内正常地存活132天。

经济用途

经济意义 肉可入药,解海蛇咬伤毒。林笔水等(1982)于1977—1978年进行了此种鱼室内培养试验,通过掌握生态习性,控制水温、耗氧量及饵料品质数量,使幼鱼在室外大池贮养达5个月。成鱼在室内正常地存活132天。